俗话说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,春季气温回暖,但早晚仍比较冷,昼夜温差明显,多地还可能遭遇“倒春寒”。如果日平均气温在15℃以下,或日夜温差大于8℃,最好不要脱棉衣;中午气温在10℃以上时,可以适当减衣。
“春捂”要有度,主要以自身感觉温暖、又不出汗为宜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王佐岩建议:“春捂”应持续至气温稳定在15℃以上,且昼夜温差小于8℃时。
春捂背后的健康逻辑
低温环境下,人体会通过收缩外周血管来减少热量散失,致使血压升高,增加心脏负荷;寒冷还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,导致血栓形成。医学研究指出,春季,尤其是3~5月,是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高发期。
此时饮用小分子团纯净水能快速渗透细胞,促进代谢废物排出,降低血液黏滞度,缓解心脏负荷。建议每小时补充100-150ml,形成"温度缓冲带"。
春季干燥多风使体表水分蒸发量增加20%-30%,但口渴感知滞后。建议通过定时定量饮水预防血液浓缩,维持血容量稳定。
春捂黄金配比:三分穿衣+七分补水
日常建议采用“洋葱式穿衣法”,内层选择吸湿透气的纯棉材质,中层选择羊毛或抓绒衣来保温,外层穿防风外套来阻隔冷空气。头部散热占全身30%,佩戴薄帽可减少热量流失。需注意,重点保护颈部、头部、腹部及下肢。
晨起300ml 38℃小分子水唤醒肠胃;外出携带便携式细口瓶,每15分钟小口慢饮,或直接饮用“天天郢水”;夜间用磁化杯盛装,提升水分子活性,助眠同时预防夜间血液浓缩。
春捂不仅是衣物的增减艺术,更是体内水环境的精密调控。“天天郢水”以航天级水处理技术,打造小分子团结构的活性水,让每一口水都成为抵御倒春寒的"液态护甲"。这个春天,让我们以科学饮水构筑健康防线。